从业指南 您的位置:首页>>导游学院>>从业指南
旅游强制购物屡禁不止,遭殃的为何是旅行社?
2025-02-19返回列表

近日,成都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发布《情况通报》,指出关于发生在九寨沟跟团游的过程中,某旅行社导游强制购物一事。(点击查看事件详情


看到这个通报以及相关视频时,笔者是极为痛心的。旅行社强制购物、指定购物点购物等等现象如一颗毒瘤,严重侵蚀行业的健康。从表面看,强制购物似乎是旅行社为获取高额利润而采取的短视行为,但深入剖析会发现,最终遭殃的恰恰是旅行社自身。


809c1abe431e2f82573228c9eba3e154_1739716796716123.png


一、法律困局


1.行政处罚的重锤


我国《旅游法》明确且严厉地规定,旅行社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除非经双方协商一致或旅游者要求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一旦违反,旅游主管部门将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若违法所得三十万元以上,将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直接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会没收违法所得,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并暂扣或者吊销导游证、领队证。


旅行社经营在近年来都很困难,部分旅行社为增加收入或者低价诱客,会在旅游行程中安排游客前往指定购物店购物,游客被强制滞留店内,对于这类事件,经游客举报,旅游主管部门介入调查,一定会被认定该旅行社违法,不仅将没收了其通过强制购物获取的违法所得,还将处以高额罚款,以及吊销了涉事导游的导游证,也就更加导致旅行社声誉也因此一落千丈。


2.民事赔偿的无底洞


强制购物严重侵犯游客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游客作为消费者,在遭受强制购物时,有权要求旅行社退货退款,并赔偿因强制购物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如交通、时间成本等,甚至在精神损害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实际案例中,有游客因拒绝强制购物遭到导游辱骂,精神受到极大伤害。游客将旅行社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判决旅行社不仅要退还游客全部旅游费用,还需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数万元。此类民事赔偿案件不仅使旅行社遭受经济损失,还会因负面舆论影响客源,可谓得不偿失。


3.刑事风险的潜在威胁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强制购物行为可能触犯刑法。若导游或旅行社工作人员在强制购物过程中,采用暴力手段,如殴打、拘禁游客,可能构成强迫交易罪或非法拘禁罪等刑事犯罪。一旦被认定构成犯罪,相关责任人将面临刑事处罚,旅行社也将因声誉受损而陷入经营困境。


二、经营困局


1.行业信誉的崩塌,行业协作的排斥


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旅游行业的口碑至关重要。游客在社交媒体、旅游论坛等平台分享旅游经历,一条关于强制购物的负面评价,可能迅速传播,引发大量关注。旅行社一旦因强制购物被曝光,其品牌形象将遭受毁灭性打击,这也就是口碑效应的反噬。


同时,旅游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广泛的协作关系,如旅行社与酒店、景区、交通等企业合作。当一家旅行社因强制购物问题被行业知晓,其他企业为维护自身声誉,会减少甚至终止与其合作。这将导致涉事旅行社在旅游产品供应、资源调配等方面面临困境,运营成本大幅增加,进一步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2.市场竞争,被边缘化的困局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旅行社意识到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开始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这些旅行社凭借良好的口碑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大量客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仍深陷强制购物泥潭的旅行社,因客源流失、成本增加,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3.监管推动下的市场洗牌


近年来,行管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对旅游强制购物等各种行政违规行为的持续高压打击,促使旅游市场进行自我净化和洗牌。合规经营的旅行社能够更好地适应监管要求,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而违规旅行社则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总结


旅游强制购物绝非旅行社获取利益的有效途径,反而像是一条自我毁灭之路。旅行社应深刻认识到其中的法律风险和行业影响,主动摒弃强制购物行为,回归到以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为核心的正轨上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旅游独角兽


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